工程地質

地質構造觀察研究方法

  構造地質學主要是研究由內動力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質構造形跡的基本特點及其演化歷史,并進而探討地殼運動的方式、方向和動力來源。調查和研究的內容有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三個方面。
 
  地質構造現象,無論在時間上或是在空間上都可以劃分為許多級,即“構造尺度”。就空間上的尺度而言,可把地質體按大小范圍相對地劃分,其中每一地質現象都有一定的尺度或一定的尺度范圍,每一尺度的構造都強調某些不同的方面,而且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務和觀察方式。因而從越多的尺度(大尺度、小尺度和微尺度)上看構造問題,就越能有機會得到比較全面的答案。
 
  野外的構造研究是從露頭上可見的小型構造入手,觀察描述其形態(tài)、結構要素和產狀、類型等,查明不同構造之間的空間組合關系和時間上的發(fā)育順序。然后將不同露頭的地質現象聯系起來分析確定其與大型構造的關系,闡明構造變形機制并重塑變形演化歷史。
 
  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等巖類的構造,各有其特殊性,必須采取相應的不同研究方法。但野外實踐證明,各類巖石中的構造具有顯著的共性。特別是小型構造的類型和性質都相當一致,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地質構造觀察研究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除各種地質構造的專門研究方法外,地質填圖仍然是研究構造的基本手段。地質調查過程中應結合地質填圖進行詳細地質構造觀察和地質制圖,著重于各種結構要素的幾何特征、力學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從構造形變的發(fā)生、發(fā)展、復合、轉化等出發(fā),建立構造形跡組合,構造事件的發(fā)展序列和相應的構造型式。
 
  構造研究的基礎是對巖石組構和不同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野外觀察。包括各種面狀構造,如層理、面理(劈理、片理)、節(jié)理、褶皺軸面和巖漿巖中的流面等,以及線狀構造,如各種線理(桿狀構造、礦物拉伸線理等)、褶軸和巖漿巖中的流線等。尤其要重視觀察那些均勻貫穿于整個地質體中,在一定尺度上具有優(yōu)選方位的透入性結構要素,因為這種結構要素分布的規(guī)律性即意味著變形作用中相應的規(guī)律性,即它是受特定的構造應力場控制的,所以它對于闡明地質構造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變形巖石完整的構造解析包括幾何的和力學的兩個方面。前者包括幾何特征和物理特征的直接觀察和測量,它是構造分析的基礎,也是應變和應力歷史分析的前提;后者則包括運動學和動力學的解釋,直至建立一個地區(qū)的應變和應力歷史。
 
  全面的地質構造觀察研究應該把形成和形變或建造與改造緊密結合起來。建造是基礎,但在觀察地質構造時形變是主要方面。應該以一場構造運動為主線,把沉積、巖漿、形變、變質、成礦等各種作用貫穿起來,加以綜合考慮,統(tǒng)一于一個與其相應的構造應力場;還要恢復和建立地質構造發(fā)展史。